第一次接触黄金身段内衣是在闺蜜的婚礼筹备期,她神神秘秘地拉着我说:"这可比塑身衣舒服多了,关键穿着参加婚宴完全看不出痕迹。"作为从业五年的内衣买手,我当时心里就打了个问号——市面上所谓的"功能型内衣"踩雷的还少吗?
第二天在杭州武林银泰的专柜,当导购员递给我那件看似普通却标价1280元的基础款时,我下意识摸了摸吊牌确认自己没多数个零。这种定价策略放在内衣领域确实耐人寻味:比普通品牌高出3-5倍,却又够不着La Perla这类国际奢牌的价位。这种中间定位让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网上对它的品牌档次争论不休。
藏在针脚里的商业密码
为了验证猜想,我特意走访了他们在广州的线下体验店。店长林姐边整理陈列架边说:"我们老顾客最看重的就是无钢圈却有支撑力这个点,很多宝妈都是买过三套以上的回头客。"这番话让我注意到几个关键细节:
- 门店选址多在社区型购物中心而非顶级商圈
- 主力价格带集中在800-1500元区间
- 产品线包含搭配月子服的哺乳专用系列
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高端内衣品牌的运营模式,反而更接近精品母婴品牌的定位逻辑。当我在试衣间感受那件传说中的"零压感"文胸时,突然明白这种"轻奢中的实用主义"或许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
消费者用人民币投票的真相
打开品牌的天猫旗舰店,月销2000+的爆款评论区藏着有趣的现象。"穿去健身居然不跑位"和"终于找到能配西装的内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好评高频出现。我的买手同事王薇说得精辟:"现在白领女性要的是隐形的高级感,既不想显得刻意追求名牌,又要保证舒适体面。"
这种需求恰恰解释了为什么黄金身段能在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相比动辄三四千的国际大牌,它的定价既有"小奢侈"的心理满足,又保持着触手可及的现实距离。上周我去苏州出差的见闻更印证了这点——美罗商城里的专柜,下午三点就有五位顾客在试穿。
你可能忽略的行业潜规则
在整理今年内衣行业白皮书时,有个数据让我恍然大悟:真正的一线内衣品牌线下渠道占比普遍超过60%,而黄金身段线上线下销售额却是五五开。这暴露出它作为新锐品牌的软肋——尚未建立完整的线下服务体系。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全渠道布局反而成为差异化优势。我的顾客张女士就说过:"直播间买的还能享受同城专柜修改服务,这种互联网+实体的模式确实贴心。"或许正是这种"不端着"的运营策略,让它成功卡位轻奢与大众市场之间的黄金地带。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某红书上开始出现"平替黄金身段"的种草帖,这通常是一个品牌开始产生市场影响力的标志。就像当年MK被称作"小CELINE"一样,这种自发的对比讨论反而在帮品牌确立行业坐标。下次当你纠结它的品牌定位时,不妨记住:能让消费者主动比较的,本身就是种成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