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奴娇是出自哪里?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等
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在哪里?
看到题主对问题的详细解释,我不由得生出一股悲哀。
现如今多数人学习古诗还只是应试,应付老师家长,并不是自己去寻求的。然而通过中小学语文教材来学习就像大锅饭一样,不可能做精,更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饮食,又限于教材的普适性,深入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先就题主的疑问来说一说《念奴娇.赤壁怀古》
1.文言语感、基础:
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何名留青史,是要被大量同时期和后辈文人所认可的,或者说虽然某一时期默默无闻,但是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大红大紫。而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古代文人,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文言语感、基础了,他们读文言文,如同我们读小说,不用看一句就要找相应的书下注释。阅读的连贯性保证了,自然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
苏轼结合前人的话,说道: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然而我在初学这些文章的时候,不光是我,我的同学也没有一个落泪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有谁一开始读这些就心摧泪下,难道我们都是不忠不孝不友甚至非人哉吗?我觉得未必,除了阅历不足之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没有相当的文言语感、基础。试问现如今谁能第一次读就不用看注释呢?连贯性打破了,又没有经历过文中的事,又做不到知人论世,自然无法体会古代诗文的精当之处了。
2.词的音乐性
诗歌是怎么来的呢?五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么写诗的呢,他们懂得写诗的方法吗?
其实,从人们创造语言开始,人们就会写“诗”了,因为人们会歌。《诗大序》中如是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你心中有事,这件事掀起了你情绪上的波澜,深深打动了你的内心,你便忍不住要说出来。但是你觉得光是说还不够,于是就配上了长吁短叹。你觉得还不过瘾,便索性唱了出来。到最后你完全被情绪所控制,不知不觉地便手舞足蹈了起来。这是人之常情,诗歌的起源也是如此。你为了表达你自己的情意、思想,通过说,可以。但是你觉得不够,便唱了出来,大家也跟着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了开来,这传颂的便是诗歌。后来有了文人的自主创作,“诗”、“歌”不再是同义词,但是诗和歌的联系却依然紧密。
我们熟知的《诗经》,国风是各地的民歌,二雅是上层贵族的音乐,三颂是宗庙祭祀之乐。《楚辞》,即“楚地的歌辞”。楚地风俗“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从中受到启发,大部分篇章都出自楚地的巫卜之歌。《汉乐府》,乐府为政府机构,由汉武帝刘彻正式创建,其任务就是采集民间歌谣或者文人的诗来配乐……可见古代的诗歌是离不开音乐的,这些诗歌基本上都是唱出来的。
而词与音乐的联系更为紧密。传统中原音乐与胡地音乐结合,造就了“燕乐”。它音调多变,旋律动听。古代的词配合着燕乐,基本都能唱,宋代的歌楼舞榭之中基本都是唱词的,这样的词很快风行于大江南北。这也就造就了词的婉转动听,得到了众多文人的青睐,从而发展成可以与诗歌分庭抗礼的文体。
“小学刚接触这首词的时候觉得写的好,但也说不出哪里好。”没错,这就像一首好的音乐,听过的人都说好听,可是你很难说出它的乐谱,或者将他点评一番。
然而,这是一首古乐,古人的唱法和今人的诵读是有天壤之别的。
所以你能指望一首歌,只通过念歌词来体现它的美吗?
3.古今音变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说一首诗: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就是妇孺皆知的《梦天》,但是如此大名鼎鼎的诗歌,好像并不押韵。毕竟bai、mo、ma、xie怎么押得上呢?
这就是我要说的,古今音变。
中国古代(指汉朝以前)是不太讲求音韵的,因为没人会注意我们的发音规律。但自从白马驮经,也就是东汉汉明帝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后,尤其是南北朝时期,那时禅宗的祖师达摩也来中国传教,很多学者就开始了翻译佛经的任务。一般的宗教,都很注重吟诵,佛教信徒常常敲打着木鱼,配合各种佛教法器进行梵呗唱诵。佛经有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梵呗的唱词,和中国的古唱词不一样,佛经上的梵文都是有声调的。众多中国学者进行翻译的同时,也在自我反思“既然梵语有声调,那么汉语有没有呢?”有了这种反省,大量的学者开始了汉语音韵的研究,渐渐形成了有关声韵的理论体系。最终由齐梁人周顒、沈约归纳建立,提出了“四声”的说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四声”。
“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与我们今天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有区别。其中我们今天的一声、二声,在古代(南北朝)是分不出来的,统称为“平声”,到了后来(隋唐以后),平声才有了细分。今天的一声称为“阴平”,今天的二声称为“阳平”。今天的三声,大概相当于过去的“上声”(这里的上是三声,音同“晌”)。现在的四声,属于古代的去声。而入声很遗憾,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了,只有广东话,闽南话,四川南方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部分四声。入声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分给了平声,一部分分给了上声,大部分分给了去声。如今的“四声”,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可是古四声,只有平声为平,其余三声均为仄。关于这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陈寅恪的《四声三问》,这里不再赘述。
这就出现了上面的问题,明白了古今音变,我们再来看李贺的《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如果你用普通话来读,势必无法押韵,但是古音已经消亡了,我们没办法用真正的古音来读。但是我们明白了古今平仄的变化,将原来的平仄还原,是不是能有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呢?比如说中秋节的“节”,现在我们读为阳平,可是在古代读为入声,而我们又知道入声是仄声,那我们就把“节”读成“戒”,虽然和真正的古音还有差距,但至少声调的大方向没有错误。
好的,我现在告诉你,“白”在古代是入声,而且“白”比较特殊,据今人考证,读为“bo”更为接近古音。
所以,“色”、“白(bo四声)”、“陌”就成功押韵了。
到了颈、尾两联,作者换韵,换成了“下”。而“下”、“马”、“泻”在古代都是上声。其中“泻”读作“xia(三声)”。
这样读来就押韵了,下面我做一个示范。(提取码:mvd6)
李贺《梦天》韵读,朗诵者:次仁。这时候我们再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押韵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空 一作:崩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同:樽)
我所知道的,“雪”、“杰”、“发”都是入声。“发”应该是读作“fe(四声)”(我个人想法,没有证据支持)。而“物”、“壁”由于我的学识所限,无法解释如何韵读,只能惭愧地道一声“以俟君子”了。
总而言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定是押韵的,不过因为古今音变种种原因,用普通话来读无法押韵罢了。
下面来谈一谈《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应该是题主所阅读的版本,也是荼毒着几十代学子的版本。
就这个版本来说,“床前”,也就应该是卧室。在室内,何来“地上霜”呢?就算是贫穷得生不起火,有个大活人在室内,温度也不可能结霜啊。
而且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第三句是“举头望明月”。短短十五个字之内两次出现“明月”,我们的大文豪是词穷了吗?
正是因为这样,题主才会说“感觉一般般”,何止一般般?这样的诗出在诗仙之手简直是耻辱!
然而,据我所知,《静夜思》还有一个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解读这个版本之前,我先说一说中国的“床”
现代人眼中的“床”,多数只有一个含义“供人睡卧的家具”
毕竟这样的“床”是最日常的,谁会一题起床先想到“河床”呢?还有就是“像床的东西”了。
然而在古代,床还可以指“井上围栏”
比如《饮水词》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虞美人: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再比如周密的玉京秋: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碪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再如李义山的《富平少候》: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其中,前两者的“床”指代井,也可是说是“井上围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翻译为“井边”。李商隐的那首中,“银床”指的是“井上的辘轳架”)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面的“床”解释为“井上围栏”,后面的地上霜就很好理解。而作者又是在空旷的室外,所以望的是山月。这样来看,整首诗的意境便不一样了。从温暖狭窄的室内,换为了空寂荒夐的室外,地上霜繁,月光惨然;空山孤客,何以自处?这样,“低头思故乡”才倍加感人。(未完待续)(暂时有事,可能要晚上更新,也可能明天都更不了了)
三、念奴娇有多少字?
念奴娇有多10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百个字,上阕49字,下阕51字,这首词是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首怀古之作,作者游览赤壁,想起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想到当年东吴儒将周瑜谈笑间击溃曹操百万大军,想到了东吴美女小乔…
四、词牌念奴娇有几种格式?
念奴娇有三种格式,一种定格,两种变格。格式如下:
定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 【变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韵)。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韵)。
五、念奴娇词有哪些别称?
念奴娇】1.词牌名。其调高亢。 唐 天宝 妓女 念奴 “善歌唱……声出於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念奴娇”之名盖本于此。 清 万树 《词律》卷十六:“《念奴娇》,一百字,又名‘百字令’、‘百字谣’、‘酹江月’、‘大江东去’、‘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按: 宋 苏轼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其首句为“ 大江 东去”,末句为“一尊还酹 江 月”,故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宋 戴复古 《念奴娇》词,其首句为“ 大江 西上”,故又名《大江西上曲》。 宋 曾觌 《壶中天慢》词,调与《念奴娇》同,故又名《壶中天》。 宋 姜夔 《湘月》词,自注:“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 宋 张辑 《念奴娇》词,有“柳花 淮 甸春冷”句,故又名《淮甸春》。《念奴娇》有平韵、仄韵两体,常见的为仄韵。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属大石调,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于套曲中。另北曲大石调有《百字令》,别名《念奴娇》,与词牌全阕同,用为小令。参阅 清 王奕清 《曲谱》卷一、卷六。
六、沁园春和念奴娇有什么区别?
都是词牌名,只是两个不同的词牌名。
七、宋江的词念奴娇有哪几篇?
念奴娇
[宋代]宋江
天南地北。
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
翠袖围香,鲛绡笼玉,一笑千金值。
神仙体态,薄幸如何销得。
回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闲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八、念奴娇黄庭坚的语言有何特点?
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故典,已是极妩媚之情态,而一个“染”字,更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接着写赏月。此时的月亮是刚过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娱悦心情,他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三个问语如层波叠浪,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騷人雅兴。嫦娥驾驶玉轮是别开生面的奇想。历来诗人笔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栖”,“嫦娥倚泣”的形象,此处作者却把她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并兴高采烈地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旧典翻新,非大手笔不能为也。
此下转而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三句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这三句是此词最精彩之处。《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瘐亮武昌时,于气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楼游赏,瘐亮曰:“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老子,犹老夫,语气间隐然有一股豪气。
作者说自己这一生走南闯北,偏是最爱听那临风吹奏的曲子。“最爱临风笛”句,雄浑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最后一笔带到那位善吹笛的孙彦立:“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孙郎感遇知音,喷发奇响,那悠扬的笛声回响不绝。
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作者自诩本篇“或可继东坡赤壁之歌”,确乎道出了此词的风格所。词人与苏东坡一样,饱经政治风雨的摧折,却仍保持着那种倔强兀傲、旷达豪迈的个性,这一点,充分体现他的诗词创作中。
九、念奴娇赤壁怀古除去题目有多少字?
正文:100字,诗名7字,均不包含标点符号。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原文节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十、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有哪些意象?
上阕有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意象。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